专题栏目
- 会史大学习
-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
- 聚焦2024全国两会
- 聚焦2024浙江省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
-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
- 2023全国两会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两会
- 学习贯彻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
- 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
- 2022年全国两会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 2022年省两会
- 2019年两会专题
- 2018年两会专题
- 2016年两会专题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两会专题
- 五水共治
- 2014年两会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两会专题
-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
- 2011年两会专题
-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国60周年
- 抗击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多党…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征文选…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
- 优秀会员专题
- 纪念汤元炳同志诞辰100…
-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专题…
- 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专…
- 2009年省两会专题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对发展实体经济的一些建议
邵霞飞委员在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发布时间:2012-01-17 00:00:00
|
作者:
实体经济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总量已超过13亿,基本的生活资料的需求量极其巨大。而保障这些民生问题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截至2010年11月底,浙江省各类中小企业总数已达270多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7%。目前全省工业总量的84.1%、工业税收的73.3%、外贸出口的82.5%、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90.9%都来自中小企业。对于浙江省来说,其实体经济的主要强项就是制造业,其规模和水平大多处在国内领先水平。
2、增强人的综合素质。同样,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增强,具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发展停滞了,那么,人们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但是随着一轮又一轮紧缩政策的实施,市场上出现资金链紧绷。浙江民企的生存困境仍在持续,浙商投资研究会秘书长蔡骅称,温州目前有大约36万家中小企业,其中30%处于半停工或停工状态,余下的在艰难地维持着。所以发展实体经济对于浙江这个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为主,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议:
1、政府要重视各行各业工程师、技术工人的培养。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毕业大学生不想进入实业,而是选择有“中国第一考”之称的公务员考试。据调查,2010年大学生毕业生总数为630万,而报考公务员的就有146万。另一方面制造业缺少大量人才。近年来的工人荒,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素质高、业务精的工人难觅,而大量的普通工人工资低,生产的产品质量也上不去。政府把大量资金用于大学,而对产业工人的培训基本空白。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一定符合企业的要求,因此应对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使现有的教育更加务实,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要重视工程师培养及提高工程师的待遇。在德国年收入排前三位的都是工程师职业,第四位的是银行和金融从业者。倒过来看看我国情况,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德国制造为什么这么“牛气”。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使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到企业工作,这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
2、政府应加强对民企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首先,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后者具有产权相对明晰、委托代理层次少、与私营经济的地域联系密切等特点,有国有商业银行所不能替代的优势。
其次,金融部门要转变观念,提高对私营经济的正确认识,在信贷过程中应坚持“唯效益论”,而非“唯成分论”,充分体现效益优先的原则,在贷款审批、办理手续以及贷款延期等方面要消除对私营经济的一些歧视性做法,拓展私营企业间接融资空间。
再者,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加强对担保基金的管理、监督,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市场化、规范化的步伐;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地方财政拨款、企业法人或自然人出资以及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组建各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使担保资金达到一定的规模,从而能更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合理优化税收政策,营造一个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实体经济环境,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给中小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总量已超过13亿,基本的生活资料的需求量极其巨大。而保障这些民生问题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截至2010年11月底,浙江省各类中小企业总数已达270多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7%。目前全省工业总量的84.1%、工业税收的73.3%、外贸出口的82.5%、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90.9%都来自中小企业。对于浙江省来说,其实体经济的主要强项就是制造业,其规模和水平大多处在国内领先水平。
2、增强人的综合素质。同样,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增强,具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发展停滞了,那么,人们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但是随着一轮又一轮紧缩政策的实施,市场上出现资金链紧绷。浙江民企的生存困境仍在持续,浙商投资研究会秘书长蔡骅称,温州目前有大约36万家中小企业,其中30%处于半停工或停工状态,余下的在艰难地维持着。所以发展实体经济对于浙江这个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为主,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议:
1、政府要重视各行各业工程师、技术工人的培养。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毕业大学生不想进入实业,而是选择有“中国第一考”之称的公务员考试。据调查,2010年大学生毕业生总数为630万,而报考公务员的就有146万。另一方面制造业缺少大量人才。近年来的工人荒,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素质高、业务精的工人难觅,而大量的普通工人工资低,生产的产品质量也上不去。政府把大量资金用于大学,而对产业工人的培训基本空白。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一定符合企业的要求,因此应对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使现有的教育更加务实,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要重视工程师培养及提高工程师的待遇。在德国年收入排前三位的都是工程师职业,第四位的是银行和金融从业者。倒过来看看我国情况,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德国制造为什么这么“牛气”。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使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到企业工作,这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
2、政府应加强对民企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首先,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后者具有产权相对明晰、委托代理层次少、与私营经济的地域联系密切等特点,有国有商业银行所不能替代的优势。
其次,金融部门要转变观念,提高对私营经济的正确认识,在信贷过程中应坚持“唯效益论”,而非“唯成分论”,充分体现效益优先的原则,在贷款审批、办理手续以及贷款延期等方面要消除对私营经济的一些歧视性做法,拓展私营企业间接融资空间。
再者,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加强对担保基金的管理、监督,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市场化、规范化的步伐;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地方财政拨款、企业法人或自然人出资以及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组建各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使担保资金达到一定的规模,从而能更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合理优化税收政策,营造一个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实体经济环境,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给中小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